? 我國豆制食品行業一直在致力于提高生產機械化水平的工作。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解決中小企業發展慢、創新能力低的問題,在1984年~1985年3年間,全國各地從日本引進了27條豆腐生產線,一條生產線的價格在180萬元~400萬元人民幣不等。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昂貴的設備日后真正被利用起來的只有三四條生產線。那些花費國家大量資金引進的設備有的閑置了10余年之后以20萬元的價格賣掉,有的干脆被拆成零件賣了廢鐵。
? 正通彭經理說,引進設備失敗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中日兩國豆腐制作的工藝存在差異,日本的生產設備無法適應中國的生產。比如,按照日本豆制品設備的要求,原料被磨制之后,豆漿和豆渣要一起煮,但是我國的生產工藝卻是需要先將豆漿和豆渣分離,但對豆漿進行煮制。再比如,按照日本工藝0.5公斤豆子可以生產出1公斤左右豆腐,但是在我國卻能生產出1.5公斤豆腐。
二是我國豆制食品行業本身缺乏能夠駕馭這些設備的能力。日本設備的機械化程度比較高,需要高水平的專業維護人員和充足的零配件供應,但是,當時的我國豆制食品行業既沒有懂得豆制食品加工機械的專業人才,更無法解決零配件供應的問題。所以,即使設備再先進也“英雄無用武之地”。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次的技術和設備的引進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它開闊了一部分業內人士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駕馭豆腐機械的能力。據介紹,當年引進的這一部分設備中也還有一些到目前為止仍然在使用的,但是,這些設備都是根據中國豆制食品生產的工藝要求,經過改造后一直沿用至今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國豆制食品生產機械化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呢?正通彭經理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嚴重缺少用于購買新設備的資金。其實,從世界范圍看,目前豆制食品機械加工設備并不缺乏,日本、韓國和我國的臺灣省都有能力生產比較先進的生產設備,但是,進口設備不僅工藝不符合中國的要求,更主要的原因是價格昂貴。據了解,目前每小時處理原料180公斤能力的日本設備,每套要670~700萬元人民幣。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的豆制食品生產企業一直屬于微利行業,根本支付不起這筆巨大的開支。第二個原因是我國自主研發豆制食品生產設備的能力太低。其實,目前我國生產豆腐產品設備的企業并不少,但是,這些企業僅限于生產點漿之前的各工序的設備,原因在于我國目前不掌握生產這些設備的技術。而且,因為懂得機械設備設計的研究人員和懂得豆制食品加工工藝的專業人員相互之間缺乏溝通,互相不了解對方行業的設計需要,造成了我國豆制食品生產設備研發能力極低。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 ? 正通彭經理告訴記者,解決生產設備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特別急需的事情。隨著近一兩年來,全國整頓市場的步伐不斷加快,很多小作坊已經被清理出市場,一些手中擁有資金的投資者看好了這個行業的良好發展前景,持幣待進,目前他們所缺少的就是國產化、價格便宜、便于維修、適合國內工藝的生產設備。其實,這種需求不僅來自國內,海外華人聚居的地區對這種設備的需求也非常大。
? ?事實上,解決設備問題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難題,豆制食品加工過程中需要的一些設備,在其他行業中已經有類似的技術比較成熟的設備?,F在的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對這些設備進行改造,使它們更加適合豆制食品生產的需要。二是把單機設備“連成線”,使生產真正實現全自動化操作。